责任编辑:重庆市农业局 来源: 日期:2009-01-14
2007年,由于气候适宜于病虫发生、迁入和流行,复杂的耕作制度使作物主栽品种的抗性更差,部分地方重视不够,多雨天气防治效果普遍较差,全市农作物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为4级,发生面积7176.44万亩(次),较上年增20.19 %,较1997年以来的平均值高16.53%,其中,水稻较上年增29.17%,马铃薯较上年增39.42%。在主要病虫害中,稻飞虱发生程度达到5级,发生面积较上年增79.75%,比1997年以来的平均值高62.22%;稻纵卷叶螟局部达5级,发生面积较上年增93.19%,比1997年以来的平均值高36.8%,是近几年来的第4个重发年;稻瘟病较去年增47.59%,但比1997年以来的平均值低8.85%;马铃薯晚疫病较上年增64.54%,比1997年以来的平均值高55.93%。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大力加强病虫测报、会商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全力应对严重病虫灾害的发生,把病虫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控制在了正常年水平,为全市实现粮食恢复性增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2008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
根据我市历年病虫发生情况、作物品种布局、耕作制度并结合未来天气预报进行初步分析,预计2008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为3-4级,发生面积6300万亩(次)左右。
1、水稻病虫 预计发生程度为4级,以虫害为主。发生面积3000万亩(次)左右。其中:二化螟发生程度为4级,发生面积1100万亩(次)左右,与常年相近。稻飞虱在西部地区为1-2级,中部及东北部地区3—4级,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发生程度为4—5级,发生面积约430万亩(次)左右。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为3-4级,局部地区为5级,发生面积300万亩(次)左右,发生区域主要为我市东南部、南部、中部及东北部地区。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为4级,预计发生面积500万亩(次)左右。稻瘟病发生程度为3级,老病区、常发病区发生程度为4级,发生面积300万亩(次)左右。其它病虫如稻赤斑黑沫蝉、稻秆潜蝇、稻蝗、稻曲病等在局部区域为害较重。
2、玉米病虫 玉米病虫以玉米螟、大螟、纹枯病、大小斑病为主,总体发生程度为3级,预计发生面积750万亩(次)左右。
3、小麦病虫 总体发生程度为3-4级,发生面积730万亩(次)左右。其中:条锈病预计发生程度为3-4级,发生面积110万亩(次)左右。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3级,中迟熟麦区发生程度为4级,发生面积150万亩(次)左右。白粉病发生程度为3级,发生面积140万亩(次)左右。纹枯病发生程度为2-3级,发生面积110万亩(次)左右。小麦蚜虫发生程度为4级,发生面积200万亩(次)左右。
4、马铃薯病虫 晚疫病发生程度为4—5级,发生面积为120万亩(次)左右,主要发生在我市开县、云阳、巫溪、巫山、万州等14个马铃薯主产县。马铃薯块茎蛾在局部地区发生较重。
5、油菜病虫 总体发生程度为3级,发生面积250万亩(次)左右。其中: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为3-4级,发生面积85万亩(次)左右;油菜霜霉病发生程度为2-3级,发生面积55万亩(次)左右;油菜蚜虫发生程度为3-4级,发生面积80万亩(次)左右。
6、蔬菜病虫 发生程度为3级,局部地区4级,发生面积600万亩(次)左右。其中:蚜虫发生程度为4级,发生面积约115万亩(次)左右;菜青虫、小菜蛾混合发生,发生程度为3-4级,发生面积合计为150万亩(次)左右;夜蛾科害虫发生程度为3级,局部4级,发生面积35万亩(次)左右;螨类(以红蜘蛛为主)发生程度为3级,发生面积45万亩(次)左右;霜霉病发生程度为3-4级,发生面积50万亩(次)左右;茄果类疫病发生程度为3,局部地区4级,发生面积35万亩(次)左右;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软腐病发生程度为2级,发生面积30万亩(次)左右;其他病害(苗期病害、灰霉病、枯萎病等)发生程度为2-3级,发生面积70万亩(次)左右;其它虫害(豆荚野螟、烟青虫、斑潜蝇等)发生2-3级,发生面积70万亩(次)左右。
7、柑桔病虫 发生程度为3—4级,局部5级,总的发生面积约580万亩(次)左右。柑桔红蜘蛛发生3-4级,发生面积220万亩次;矢尖蚧发生程度3级,发生面积130万亩次;潜叶蛾发生程度3级,发生面积100万亩次;黑刺粉虱呈逐年上升趋势,局部地区为重发生。柑桔炭疽病、疮痂病呈轻发生。
二、预报依据
1、气候因素 据重庆市气象台预报:冬季(12-2月)平均气温略偏低,降水量略偏多;春季(3-4月)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大部正常偏少。大雨开始期晚于常年,将于4月下旬后期到5上旬开始。西部、东北部局部地区有春旱;初夏(5-6月)5月气温正常略高,降水正常略少;6月气温正常,降水略偏多;盛夏(7-8月)7月气温正常,降水大部地区正常偏少;8月气温正常偏高,降水略少;全市从7月中旬后期开始有20~30天伏旱,长江沿线地区可达30~40天;秋季(9~11月)气温略偏低,降水正常偏少。冬季气候对病虫越冬繁殖无明显不利。春季气候对小麦条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的发生流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蔬菜害虫发生较为有利。初夏气候对“两迁”害虫的迁入危害比较有利,也较有利于晚疫病、纹枯病等其它病虫的发生危害。盛夏的伏旱天气对中、高山地区穗颈瘟的发生不利。秋季气候对蔬菜病虫发生较为不利。
2、品种布局及生理小种 我站2007年对区县提供的78个水稻品种进行测定,颈瘟感病或高感的有54个,占69.2%,与近年鉴定结果相比,品种抗性无实质性改善。测定的41个小麦品种中,中感及高感的品种13个,占31.71%。马铃薯中不抗晚疫病的品种米拉、马尔科仍占一半以上。目前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优势种群为ZB群、ZA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7.8%和32.6%,优势小种为ZB11、ZA11,出现频率分别为23.9%和13.0%,生理小种仍较单一。
3、病虫基数 小麦条锈病秋苗见病晚,病情轻,西北、西南主要菌源区秋苗病情为2000年以来最轻的一年;本市稻瘟病的种子带菌率及稻草带菌率连年偏高;2007年我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重,种薯带菌率高;螟虫越冬基数较大,綦江、丰都、合川、垫江、涪陵、开县等地螟虫越冬基数为111-3343头/亩,平均1685头,与去年接近。
4、耕作制度及管理水平 冬季干板田多,推广免耕栽培、抛秧、小麦小窝疏株密植、玉米增密增肥、水稻小、中苗直插等技术较有利于病虫发生危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农民素质的下降,农民对病害预防的意识较差。
三、防治对策及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及责任感。各级农业和植保部门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充分认识重大病虫监控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应中的重要作用,克服麻痹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按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向政府主管领导汇报,争取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及早落实监测、防治资金,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做好监测工作,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要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及条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为重点,加强系统调查及面上普查工作,及时发布中、短期预警信息,并争取当地电视台的配合,将病虫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而告之,提高病虫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及入户率。
3、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及宣传。加大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召开专门会议、现场会、电视、广播、板报、科技赶场、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将防治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及田间地头,提高病虫防治技术入户率。
4、抓好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带动面上的防治工作。充分利用财补助资金,积极做好水稻、小麦、马铃薯等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工作。要组装集成现有的先进成熟技术,使示范片成为领导的指挥田、农技干部的观摩田、农民的田间学校。
5、大力推广防治新技术。要加大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卫士16及PB16型喷雾器、昆虫性引诱剂、粘虫板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力度,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提高病虫防治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6、积极培植病虫防治专业大户和合作组织,积极探索病虫统防统治的保险试点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种粮农民财政补助资金及统购的防治药剂,积极培植病虫防治的专业大户和植保专业队,推广机防专业队和代耕大户为主体的病虫统一防治,探索病虫统防的保险业务,切实解决重大病虫应急控制及农民病虫防治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