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 金旺智能
  •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 作物123
  • 报告订阅咨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

剑指“代工”乱象——委托生产的终结与新生 | 解读2026年农药管理新政对生产领域的正面影响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网 日期:2025-08-01


731日晚,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系列新规中,对《农药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的修订,是一次从生产源头对行业乱象的精准外科手术。其核心目标直指长期以来被滥用的委托生产(代工)模式,有些甚至异化为证书出租。这一系列变革,将从法律层面重塑农药行业的生产关系,对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1.让“空壳公司”停摆:原药委托生产禁令

新修订的《农药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九条掷地有声:农药原药(母药)不得委托生产。这是一条没有任何模糊空间的绝对禁令,其剑锋直指市场中的 空壳公司

这条规则并非针对合法的生产活动,而是为了精准清除市场中的空壳公司这些企业本身不具备任何生产能力,其核心资产就是一张或几张宝贵的原药登记证。它们的商业模式就是将登记证出租给有实际生产能力但没有登记证的工厂,从中收取贴牌费管理费。这种模式严重割裂了农药登记所代表的法律责任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许多质量问题和市场乱象的根源。

通过禁止原药委托生产,监管部门实际上是在进行一次釜底抽薪式的市场出清。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如果你持有原药登记证,你就必须拥有与之匹配的、合规的生产设施。这一规定将迫使大量“空壳公司”退出市场,其逻辑与国家在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清理“空壳公司(僵尸企业的政策一脉相承。这将极大地净化原药供应市场,减少隐性产能,使市场竞争更加透明、公平,是农药行业内部的一次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重划法律边界:厘清委托方的绝对责任

新规不仅禁止了原药代工,还对制剂的委托加工进行了严格规范。公告明确委托加工、分装的产品不得标注受托人的商标,并且法规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此举就是为了防止企业以委托加工、分装之名行出租、出借农药登记证之实。同时,新规要求委托合同必须细化技术内容,且委托方必须向受托方提供完整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核心技术资料。

这一系列规定从法律上重新定义了委托生产的本质:登记证持有人(委托方)是产品的唯一责任主体,而代工厂(受托方)仅仅是接受委托、提供生产服务的代理人。通过禁止标注受托方商标,法律为终端用户和监管者消除了关于产品责任归属的任何模糊空间——农民购买的是登记证持有人的品牌和信誉,而非代工厂的。

这彻底改变了委托生产的商业动态。登记证持有人再也无法将委托生产视为一种可以甩手的外包业务,而必须对其委托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承担全部责任。这将迫使他们对代工伙伴进行更严格的资质审核和过程监督,并起草权责更清晰的法律合同。

3.结语:新规下的生产格局重构

对委托生产的严格规范,将直接导致三类企业的出局或转型:一是“登记证书食利者,其证书寻租模式被直接终结;二是管理混乱、技术落后的低端代工厂,它们将失去市场;三是试图通过委托生产规避主体责任的投机型登记证持有人

相反,那些管理规范、技术过硬的高规优质代工商将迎来重大利好。随着登记证持有人的风险意识空前提高,他们将不惜代价寻找最可靠、最透明、技术最先进的生产伙伴。顶级的合同制造商将有机会从单纯的加工车间转变为有价值的战略合作伙伴,并能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和更稳定的订单,从而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对于身处其中的农药生产企业而言,前方的道路清晰而充满挑战。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不再取决于谁能找到最巧妙的政策漏洞,而在于谁能构建起最稳健的质量体系、最有韧性的供应链和最值得信赖的品牌。行业管理部门已经在沙滩上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界线,现在,是每一家企业选择自己要站在哪一边的时候了。

可见,未来的市场将毫无疑问地属于那些能够在质量、技术、品牌和合规上展开全面竞争的企业。新规为行业的头部企业和优质企业创造了东风,它们将有机会迅速占领被淘汰者留下的市场空白,加速向《十四五规划》设定的产值超50亿元的行业领军者目标迈进。

中国农药工业网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通广大厦7层

电话:010-84885233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