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头痛的乙酰甲胺磷技术难题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日期:2010-12-28
2008年前乙酰甲胺磷已广泛应用于大面积病虫害防治。其基本杀虫原理是抑制昆虫乙酰胆碱酯酶。防治多种咀嚼式、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害螨及卫生害虫。适用于蔬菜、果树、茶树、烟草、棉花、柑橘、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甚至推荐该药剂用在稻田养蟹虾混养区,一般施药后2~3天发挥触杀毒力,对畜禽和鱼虾蟹安全。但是乙酰甲胺磷产品很不稳定,在环境中代谢比较快,容易分解,分解产物主要是甲胺磷和乙酰胺。在农产品中代谢产物为甲胺磷,致使农产品中容易产生甲胺磷残留超标。根据国家行业标准中规定,30%、40%乙酰甲胺磷乳油中的甲胺磷含量又不能高于0.8%和1.0%,该产品的质量需要靠大企业的加工生产工艺路线和反应条件的控制来协调解决。
因为乙酰甲胺磷产品易分解的特性,所以30%、40%乙酰甲胺磷乳油产品的行业标准中规定该产品的质量保证期为一年,制剂易分解的特性除与贮存条件和企业加工工艺相关外,还与企业所用的原药来源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原药的含量, 乙酰甲胺磷原药的行业标准中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的指标大于95.0%, 由于各原药企业的生产路线和合成工艺不同, 导致各企业生产的原药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差异,江苏省苏化集团生产的乙酰甲胺磷原药含量甚至能达到99.2%。
如果乙酰甲胺磷原药含量偏低,母液加工合成过程中的杂质除甲胺磷外,还有一些化学反应的剩余物质如精胺、催化剂等,这些杂质在合适的条件下又会影响乙酰甲胺磷的分解,无形中增加了杂质甲胺磷含量,则乙酰甲胺磷制剂产品质量也是不合格的。
现在乙酰甲胺磷在蔬菜、果树、水稻上的残留试验和安全使用数据不是那么准确,在养殖稻田或水稻中不能再使用,蔬菜、果树也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