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 金旺智能
  •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 作物123
  • 报告订阅咨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

苏研拌种剂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之一)

责任编辑:李春雨、刁亚梅 来源: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2-06-12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研”)凭借自身农药专业研究所特有的技术及信息优势,通过与国际精细化工企业广泛合作,成功筛选出新一代成膜剂,极大提升拌种剂的药物利用率及拌种安全性。


    拌种剂成膜性是种衣剂/拌种剂重要的质量评价指标,即药剂应具有足够粘结性,拌种后药剂可有效粘附在种子表面,不易脱落;尤其悬浮种衣剂,业内存在严格的脱落率限制。鉴于玉米、花生、棉花、豆类等作物种子表面光滑,药剂不易附着,目前行业内拌种剂/种衣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成膜剂根据水溶性可分为三类:

    水溶性成膜剂

    这类成膜剂属于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国内常用的有黄原胶,1788聚乙烯醇、1799聚乙烯醇、K30、PEG20000、羧甲基纤维素等。


    该类物质均属水溶性物质,容易配伍,制剂加工难度低。该类物质优点是拌种后成膜均匀,所成的“膜”透水、透气性能较好,因此拌种成膜后对种子较为安全;但缺陷是由于是水溶性物质,拌种后所成的“膜”遇水溶蚀快、易脱落。因此水田应用或拌种入土后降雨量过大,所成的“膜”基本被土壤中的水溶解,导致药膜破碎、有效成分流失,对拌种效果影响极大。


    尽管理论上水溶性成膜剂所成的“膜”透水、透气性较强,但国内众多拌种剂生产企业实践表明,如拌种剂/种衣剂中使用黄原胶,1788聚乙烯醇、1799聚乙烯醇、K30、PEG20000、羧甲基纤维素等成膜剂,拌种/包衣后种子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出芽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国外同类产品基本无此现象。这说明在精细化工领域,国内外尚存在一定差距,是绝大部分国产拌种剂/种衣剂最大药害风险的根源。

 

中国农药工业网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通广大厦7层

电话:010-84885233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