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 金旺智能
  •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 作物123
  • 报告订阅咨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

我国农药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责任编辑:《农药市场信息》编辑部 顾旭东 来源: 日期:2009-08-25

据历史记载,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认识农药并且在作物上加以应用,而后又把汞、砷用于植物保护。1945年,虽然成功研制六六六,但产量很少,用于卫生。1949年解放时,我国只能生产几种植物和矿物农药,产量也极少,而且生产工艺落后,一年生产的几十吨农药对于一个农业生产大国来讲,用于病虫害的防治无异于杯水车薪,一旦大面积虫情发生,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农民只有逃荒要饭,举家迁移,流离失所,情景十分凄惨。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农药工业的发展。1950年,四川泸州化工厂新建了滴滴涕生产车间,1951年投产,产量为113吨。华北农科所、上海病虫药械厂研制了六六六也于1951年投产,从而揭开了我国化学有机合成农药的序幕。而后浙江省化工研究所研制的毒杀芬在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生产。经过6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300多种原药,1000多种制剂,几十种剂型。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三大类农药品种比例也由解放初期的90%3%3%调整为目前的34.6%10.3%32.4%;产品结构也更趋合理,一批高毒、高残留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等先后被淘汰,从而使我国农药工业实现了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的丰产丰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1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高效、安全、经济、环保新品种已成为目前我国农药工业生产的主要品种

    1950年我国在四川泸州化工厂建设第一套生产滴滴涕的生产车间以来,我国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大概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至80年代初以有机氯农药为主的发展阶段,此类农药在该阶段曾经占到我国农药总产量的80%左右。第二阶段是在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以有机磷农药为主的发展阶段,此类农药产量最多时占到总产量的70%以上。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杂环类农药和生物农药为主的高效、安全、经济、环保品种的发展阶段,此类品种目前已占到我国农药总产量的60%左右,下表是各个历史阶段我国农药的主要品种:

1  我国农药三大发展阶段的主要品种

起止年代

             生产量较大的主要农药品种

 

第一阶段

(约19501980年)

杀虫剂: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氯丹、七氯、杀虫脒、氯化苦、磷化锌、甲拌磷、敌百虫、敌敌畏等

除草剂:24-滴、除草醚、五氯酚钠等

杀菌剂:硫酸铜、敌锈钠、稻瘟净、异稻瘟净等

 

 

第二阶段

(约19802000年)

杀虫剂:甲胺磷、磷胺、对硫磷、久效磷、氧乐果、辛硫磷、水胺硫磷、克百威、杀虫双、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克百威、灭多威、甲拌磷、马拉硫磷、三氯杀螨醇、杀虫双、杀虫单、噻嗪酮等

除草剂:草甘膦、百草枯、丁草胺、乙草胺、灭草松、莠去津、扑草净、敌草胺、绿黄隆、甲黄隆等

杀菌剂:井冈霉素、三唑铜、三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百菌清、甲霜灵、退菌特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赤霉素、甲哌鎓等

 

 

 

 

 

     第三阶段

(约2000年至今)

杀虫剂:吡虫啉,毒死蜱,阿维菌素,噻嗪酮,苏云金杆菌,啶虫脒,丙溴磷,三唑磷,乙嗪磷,哒螨灵,四螨嗪,噻螨酮,丁醚脲,烯啶虫胺,炔螨特,丁烯氟虫腈,氯噻啉,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灭幼脲、氟啶脲、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杀菌剂有:代森锰锌、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福美双、戊唑醇、烯酰吗啉、咪鲜胺、氟硅唑、异菌脲、嘧霉胺、多抗霉素等

除草剂: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二甲戊灵、异恶草松、氟磺胺草醚、草铵膦、二氯吡啶酸、氯氟吡氧乙酸、烯草酮、精恶唑禾草灵、苯嗪草酮、硝磺草酮、烟嘧磺隆、苄嘧磺隆、单嘧磺隆、苯磺隆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复硝酚钠、胺鲜酯、丁酰肼、赤霉酸、氟节胺、吲哚乙酸、抗倒脂、氯苯胺灵、抑芽丹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11980年以前,我国杀虫剂生产以有机氯为主,其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产量占杀虫剂产量的60%70%1983年国内停止生产和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后,有机磷杀虫剂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杀虫剂的主导产品。进入90年代之后,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九五”期间,杂环类杀虫剂得到了比较快的增长,目前已占杀虫剂总产量的50%以上,而一些高毒农药品种从占总产量的70%下降到20%以下。

    21970年以来,我国杀菌剂的生产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特别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菜篮子工程”的实施,我国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增长得很快,对杀菌剂的需求迅速增加,使杀菌剂产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从1990年的2.5t,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19.6t,年均增长率约为10%。在1985年以前,我国杀菌剂以有机磷为主,在这之后,含硫类和杂环类杀菌剂得到迅速发展,其中硫代氨基甲酸盐及其类似物中的代森锰锌、福美双等和杂环类中的多菌灵和三环唑等发展比较快;而有机磷和苯类杀菌剂则下降较多。

   3)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学除草的面积以每年3000万~5000万亩的速度扩大,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浙江和广东以及大面积机械化耕作的东北地区,除草剂增加得更快。特别是90年代以来,除草剂产量从2.1t增加到2008年的61.6t,年均增长率达到约30%。近20年中,国内除草剂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下降较大的是苯类及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从1980年的17751t下降到1998年的12814t,目前该类除草剂以24氯和24-D为主。同一时期产量上升比较快的是酰胺类除草剂,从1980年的235t增加到1998年的19563t,年均增长速度为278%,目前该类除草剂的主要品种是丁草胺和乙草胺,还有近年来开发的异丙草胺和丙草胺。90年代以来,杂环类除草剂增加得很快,其中特别引人瞩目的是磺酰脲类超高效除草剂,如苯磺隆、烟嘧磺隆、苄嘧磺隆等,生产能力和产量虽然不高,但可防治面积却超过了其他许多类型的除草剂。

2 我国农药的品种比例更趋合理

    建国以来,我国高毒高残留农药淘汰步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341日起下令停止滴滴涕和六六六的生产和使用,第二阶段是199921日起停止除草醚、氯丹、七氯、毒鼠强、杀虫脒、氟乙酰胺、氟乙酸钠、二溴氯丙烷的生产和使用,第三阶段是从200711日起禁止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久效磷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六十年来通过对有机氯、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逐步淘汰,使我国农药产品结构更趋合理。下表是1980年以来我国农药三大类品种的比例。

2  我国农药产量及三大类品种比例

年份

总产量/t

杀虫剂(%

杀菌剂(%

除草剂(%

1983

33.13

82.47

8.57

0.34

1985

20.43

76.21

9.3

0.66

1990

22.66

78.77

3.33

6.8

1995

34.9

70.46

10.74

15.27

1996

38.12

71.27

9.76

15.82

1997

39.45

69.58

10.6

17.08

1998

38.2

70.15

10.72

19.11

1999

42.6

69.50

10.70

18.05

2000

64.77

61.32

10.61

18.00

2001

69.6

59.10

9.70

20.00

2002

82.2

55.90

9.10

24.60

2003

86.3

55.40

9.37

24.40

2005

中国农药工业网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通广大厦7层

电话:010-84885233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