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张为农 来源:中国农药 日期:2013-01-31
水稻是我国农用杀虫剂使用量最多的作物,占农药使用总量的比重达10%,占农用杀虫剂使用量的比重达20%左右。水稻上杀虫剂使用比重大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4.3亿亩;二是水稻上害虫发生种类多程度重,常年发生严重的害虫主要有水稻灰飞虱、稻纵卷叶螟、褐飞虱、螟虫等4种以上,比其他作物多2~3种。因此,中外农化企业都把眼光瞄准中国水稻杀虫剂这个大市场。
1 水稻杀虫剂市场进口品种强势推进
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上难以防治的三大害虫,2007年以前我国主要靠甲胺磷防治。作为高毒农药的甲胺磷退市后,拜耳专利产品锐劲特(氟虫腈)多年来取代甲胺磷而成为稻农的当家品种,年销量超过1000吨,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除锐劲特外,德国拜耳的艾美乐,因其对稻飞虱有优异的防效而受到市场推崇。美国陶氏益农的乐斯本因防治水稻害虫熏蒸作用和渗透性强而受到各地植保专家的推荐。此外,杜邦的凯恩(茚虫威)、瑞士先正达的噻虫嗪、拜耳防治稻褐飞虱的酷毕等品种在各地都十分抢手,推广面积迅速增长,各地经销商都力争此类产品的销售资格,种粮大户进口农药的使用量逐步升温。
由于拜耳的氟虫腈对水生生物和蜜蜂有高风险,于
2 我国水稻杀虫剂品种中也不乏精品
甲胺磷、氟虫腈及其混剂停用后,防治药剂需要转换,如何掌握和推广适用药剂,提高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是植保技术推广中必须加强探索的重要内容。国内植保界推出国产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和阿维·毒、丙溴•氟铃脲、阿维·氟铃脲混剂为替代甲胺磷防治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主干品种。毒死蜱成为防治水稻三虫用量最大的有机磷杀虫剂,很快在水稻上的使用量增加将近1倍,国内年使用量约为1.8万吨。阿维菌素在南方各省迅速崛起,年使用量迅速上升到2800吨。经过试验阿维菌素的成本要比甲胺磷和毒死蜱都低,加上它的广谱性和优异的药效证明阿维菌素有能力成为市场新的主流产品。三唑磷成为稻农防治螟虫的当家品种,杀虫双、杀虫单等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的品种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在水稻三虫发生程度严重地区,一些适用的中等毒性杀虫剂用量迅速上升,如辛硫磷、敌敌畏、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乙酰甲胺磷等。此时期由不同作用机理单剂经科学筛选而制成的复配剂也大量被生产上使用,如阿维•毒乳油、甲维•毒可湿性粉剂、噻嗪•杀虫单乳油、噻嗪•辛乳油等都对水稻三虫有优异的防效。据药效试验证明,国内一些企业开发的毒死蜱+阿维菌素和甲维盐+氟铃脲等混剂,杀虫效果和进口品种垄歌、稻腾相近,且成本比进口品种低。国产农药中也有精品,关键是农药行业要迅速提高用药技术和防治手段。
近年来,在我国水稻杀虫剂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速度加快,已得到农户和商家认可的新产品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噻虫嗪、呋喃虫酰肼、丁烯氟虫腈以及毒死蜱与阿维菌素、甲维盐的复配品种。吡蚜酮是一种全新的高效微毒杀虫剂,随着国内稻飞虱的大量长期暴发,常规农药品种抗性逐步显现,防效逐年下降,吡蚜酮以其优异防效,已成为我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水稻种植大省稻飞虱防治首选产品。我国植保专家认为,吡蚜酮作为甲胺磷替代药剂完全可以满足重大虫害防治需要,并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品质,促进农业增收。农业部在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方案中重点推广的品种和技术有:噻嗪酮、吡蚜酮防治稻飞虱技术;吡虫啉防治白背飞虱、灰飞虱以及在低抗性区褐飞虱防治技术;丙溴磷、杀虫双、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技术。国产新产品已成为水稻杀虫剂市场的主流产品,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3 国企要努力学习跨国公司的长处
目前国货与洋货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能大比拼。首先,我们与跨国公司在研发上有很大差距,如瑞士先正达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达8亿美元,创新产品给先正达带来新的市场和利润;其次,我们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品种,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应该说,国产品种与进口品种都在水稻杀虫剂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同台竞技。目前我国企业的原药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与外企差距并不大,只是价格偏低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优势。今后在强化质量的同时,应着重强化软实力的提高。我国企业应加强对跨国公司农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分析与学习。总而言之,进口的“四大天王”及稻腾都是好药,都值得企业和经销商去推广,同时,也要做好国产毒死蜱、阿维菌素、吡蚜酮等国内优势产品的市场,因为谁的产品销售量大、产品寿命长,谁才会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