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 金旺智能
  •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 作物123
  • 报告订阅咨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

收藏!霜霉疫病绿色防治全攻略,从危害到防控一步讲透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网 日期:2025-11-10

在农业生产中,霜霉疫病是令农户头疼的“顽疾”,它侵染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经济损失大,若防治不当,轻则减产,重则绝收。今天“科学安全用药空中大讲堂”特别邀请到山东亿嘉农化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 韩大正老师分享霜霉疫病绿色防治技术,霜霉疫病的危害现状、发病规律及科学防治方案,全是可落地的实战干货,帮你精准控病、减少损失。


一、认清危害:霜霉疫病“破坏力”到底有多强?

霜霉疫病并非单一病害,而是由卵菌纲真菌引起的一类病害总称,可侵染多种作物,且危害面积广、损失惨重,是农业生产的“隐形杀手”。


1.侵染作物全覆盖,经作、大田、果树均“中招”


从作物类型来看,霜霉疫病几乎无孔不入,不同作物受害表现虽有差异,但均会造成严重损失:


①经济类作物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叶菜类霜霉病/白锈病高发,比如黄瓜霜霉病在高湿环境下,几天内就能让叶片布满病斑,导致光合作用受阻;②果树类作物葡萄霜霉病(新疆、河北、山东等主产区年均发病200万-300万亩,严重时病株率超50%)、荔枝霜疫霉病是“重灾区”,2020年山东部分葡萄产区因霜霉病减产20%-40%,经济损失超10亿元;③大田类作物马铃薯晚疫病危害最甚,全国年均发病2000万-3000万亩(占种植面积30%-50%),一般年份减产10%-20%,多雨重发年份减产30%-50%,局部田块绝收,年均经济损失30亿-50亿元;大豆霜霉病则会导致豆粒霉变,品质大幅下降;④其他作物烟草黑胫病、猫爪草等中草药疫病,虽种植面积较小,但因病导致的经济价值损失更突出。

2.全国发病面积广,年损失超50亿元

从数据层面看,霜霉疫病的“破坏力”触目惊心:


①蔬菜作物(黄瓜、叶菜等)年均发病500万-800万亩,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5%-10%;
②全国范围霜霉疫病年均直接经济损失50亿-100亿元,若算上品质下降导致的售价下跌,实际损失更高。

二、摸清规律:霜霉疫病“偏爱”哪些条件?为何总防不住?

想要有效防治霜霉疫病,必须先搞懂它的“习性”——作为低等真菌(卵菌纲)病害,它与高等真菌病害(如白粉病、炭疽病)有本质区别,且发病依赖特定环境,掌握这些规律才能精准预警、对症防治。


1.关键区别:低等真菌(卵菌)vs高等真菌,选药错了全白搭


很多农户用药无效,核心是混淆了病害类型。卵菌(霜霉疫病)与高等真菌的结构差异,直接决定了药剂选择,具体区别如下表:


2.发病“温床”:高湿+适宜温度,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霜霉疫病的爆发有明确的“阈值”,满足以下条件就容易大面积发生:


①湿度是核心诱因霜霉病需相对湿度85%以上,疫病需90%以上,叶片结露、雨水飞溅、大水漫灌会让湿度骤升,病菌借助水滴传播,2小时内即可侵入作物;②温度决定高发季节霜霉病最适温度15-25℃(春秋季高发),疫病最适温度25-30℃(夏秋季高发),温度高于30℃或低于10℃时,病菌活性会显著降低;③辅助诱因加重病情连作地块(土壤带菌积累)、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植株弱(缺磷钾肥)、伤口多(机械损伤或虫害),都会让作物“抵抗力”下降,加速病害蔓延。


3.典型症状:3步快速识别,避免与其他病害混淆


霜霉病和疫病症状易与白粉病、根腐病等混淆,掌握以下特征可精准区分:


①霜霉病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不规则病斑,边缘模糊;潮湿时叶片背面产生灰白色、紫灰色霉层(关键特征,与白粉病区分——白粉病霉层多在叶片正面);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死,嫩梢、果实出现水渍状病斑并腐烂;②疫病叶片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迅速扩大为褐色坏死斑,潮湿时生白色霉层;茎基部变褐缢缩,植株萎蔫;果实腐烂且表面长白霉;根系变褐腐烂,整株枯死(与根腐病区分——疫病根系腐烂速度更快)。

三、实战防治:绿色方案+科学用药,从预防到治疗全流程霜霉疫病防治的核心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农业防治打基础,化学防治做保障,两者结合才能长效控病,避免反复发病。

1.农业防治:从源头控病,减少病菌“生存空间”


农业防治无需用药,却能降低60%以上的发病风险,是绿色防治的关键环节:


①轮作清园,切断菌源循环重病田需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如马铃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病叶、病果、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避免病菌在田间越冬(卵菌可通过病残体存活6-12个月);②合理密植+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根据作物调整种植密度(如黄瓜每亩定植3000-3500株,葡萄采用篱架栽培);及时修剪老叶、病叶、副梢,保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叶片结露(通风改善后,田间湿度可降低10%-15%);③科学水肥,增强植株抗性避免大水漫灌,改用滴灌、喷灌,雨后及时排水防积水;增施腐熟有机肥(每亩1000公斤)和磷钾肥(每亩20公斤过磷酸钙),减少氮肥使用(氮肥过多会导致植株徒长,抗病性下降);④物理避雨,阻断传播路径葡萄、荔枝等果树在雨季搭建避雨棚,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叶片(云南葡萄产区采用避雨棚后,霜霉病发病率下降70%以上);辣椒、番茄等作物起垄种植,覆盖地膜或稻草,减少土壤病菌随雨水飞溅传播。

2.化学防治:选对药剂+用对方法,药效翻倍不浪费


化学防治并非“见病才打药”,需在发病前预防、发病初期治疗,同时避免病菌产生抗性:


①药剂选择:按“预防/治疗”分类,对症选药

  • 氨基甲酸酯类:霜霉威盐酸盐(低温环境下效果突出);
  • 苯酰胺类:甲霜灵、精甲霜灵(注意:长期单用易产生抗性,需轮换使用);
  • 羧酸酰胺类:烯酰吗啉、氟吗啉(对霜霉病特效,内吸性强);
  • 其他类型氟吡菌胺(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氟噻唑吡乙酮(速效性好,24小时内抑制病菌)、嘧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可兼防多种真菌病害);
  • 预防性药剂(发病前使用):作用是保护作物表面,阻止病菌侵入,持效期长、安全性高,如百菌清、代森锰锌、铜制剂(乙酸铜);
  • 治疗性药剂(发病初期使用):可渗透进作物内部,杀死已侵入的病菌,按作用机理分类如下:
1)氨基甲酸酯类:霜霉威盐酸盐(低温环境下效果突出);2)苯酰胺类:甲霜灵、精甲霜灵(注意:长期单用易产生抗性,需轮换使用);3)羧酸酰胺类:烯酰吗啉、氟吗啉(对霜霉病特效,内吸性强);4)其他类型:氟吡菌胺(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氟噻唑吡乙酮(速效性好,24 小时内抑制病菌)、嘧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可兼防多种真菌病害)。

②用药技巧:4个关键细节,避免“无效打药”

  • 把握最佳时机:发病前(雨季来临前、作物快速生长期)喷预防性药剂;发病初期(病株率<5%)喷治疗性药剂,若病斑连片后再用药,效果会下降50%以上;
  • 轮换用药防抗性: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连续使用不超过2次(如烯酰吗啉与氟吗啉同属羧酸酰胺类,不可连续用),建议“预防性药剂+治疗性药剂”混配(如代森锰锌+烯酰吗啉);
  • 喷药部位要精准:霜霉病重点喷叶片背面,疫病重点喷茎基部和根部,确保药液均匀覆盖,每亩用药液量:叶菜类30-40公斤,果树类50-60公斤;
  • 耐雨水冲刷处理:喷药后2小时内下雨,雨后需补喷;优先选择水剂、水乳剂、悬浮剂(卵菌“亲水疏油”,这类剂型亲和性更好,药效比乳油高20%)。

3.高抗区专项方案:组合用药,延缓抗性+长效控病


对于连作5年以上、病菌抗性高的地块(如老黄瓜棚、马铃薯主产区),需采用“组合方案”强化防治效果:


①霜霉病高抗区代森锰锌(或百菌清)+烯酰吗啉(或氟吡菌胺),间隔7天喷1次,连续2-3次;②疫病高抗区乙酸铜(或代森锰锌)+霜霉威盐酸盐(或氟噻唑吡乙酮),重点喷洒茎基部和根部;③兼防细菌性病害若田间同时有细菌性软腐病、角斑病,可在上述组合中加入春雷霉素、噻唑锌,避免“一病未控,又添新病”。


四、核心总结:防治口诀记牢,关键不踩坑

最后整理一套简单好记的“霜霉疫病防治口诀”,帮你快速掌握核心要点:


“清园轮作先做好,避雨通风降湿度;

磷钾增施强植株,发病之前早预防;

高湿来临防为主,发病初期快用药;

分清卵菌选对药,轮换使用抗药性少;

叶背茎基重点喷,水乳悬浮效果好。”


霜霉疫病虽危害大,但只要摸清它的发病规律,提前做好农业预防,科学选择和使用药剂,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经济损失。希望这套技术能帮你守护作物丰收!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科学安全用药空中大讲堂”山东亿嘉农化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 韩大正《霜霉疫病绿色防治技术

中国农药工业网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通广大厦7层

电话:010-84885233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