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网 日期:2025-11-05
朝天椒作为一种高收益的经济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今天“科学安全用药空中大讲堂”特别邀请到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农艺经理盛许生,在近期的培训中分享了朝天椒的田间管理、栽培模式以及病虫害防治的核心要点。以下是整理后的详细内容,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一、朝天椒种植背景与收益
朝天椒的种植模式以小麦套种为主,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显著增加了种植户的收益。2024年,干辣椒价格一度飙升至每斤11-12元,亩产700-800斤的收益非常可观,远高于传统秋季作物如玉米和大豆。相比秋季作物,朝天椒的收益高出数倍,因此种植面积和关注度也在逐年增加。
二、朝天椒的物候期及农事操作
朝天椒的种植分为苗床期和大田期,苗床期约60天,大田期约200天。以下是各阶段的关键操作:
育苗:采用小拱棚育苗,需起垄、搭棚、播种。育苗过程中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避免高脚苗的出现。
间苗:部分种植户采用打包育苗,需间苗以保证苗间距均匀,避免幼苗生长过密。
放风炼苗:4月中下旬,随着气温升高,需放风防止高脚苗,同时提前练苗,使幼苗适应外界环境。
移栽:5月上旬或四月下旬开始移栽,移栽前需施肥,确保土壤肥力充足。
追肥提苗:5月中旬至6月前,进行追肥提苗,促进幼苗快速生长。
打顶促分叉:6月上中旬打顶后,需促进分叉,增加产量。分叉越多,辣椒数量越多。
促花促果:7月上旬,辣椒开始开花,需促进花果数量。第一茬花果的数量决定了基础产量。
果皮变厚:8月上中旬,辣椒进入膨大期,需促进果皮变厚和籽粒增多。果皮厚度和籽粒数量直接影响产量。
除草与排水:6月至8月,需做好除草和排水工作,防止病害。辣椒是浅根系作物,对水分要求适中。
转色与晾晒:8月中下旬开始转色,9月下旬砍倒晾晒,一周后入库。晾晒过程中要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受潮。
目前流行的栽培模式是宽窄行定位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宽行60厘米,窄行30厘米,株距18厘米:亩植8000多株。
2.宽行60厘米,窄行30厘米,穴距36厘米:亩植8000多株。
3.宽行65厘米,窄行25厘米,穴距40厘米:适合双株种植。
单株种植:空间大,坐果多,但易倒伏。适合土壤肥力高、风力小的地区。
双株种植:相互支撑,不易倒伏,但通风性差,病害传播快。适合风力大、病害多发的地区。
四、朝天椒的病虫害防治
朝天椒的病虫害防治是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各阶段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要点:
猝倒病:发病条件为10-16℃的低温高湿环境,主要症状为茎基部水渍状病斑,后期倒伏。防治方法包括控制温度湿度,及时通风,使用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预防。
立枯病:发病条件为高温高湿,主要症状为茎基部干枯,防治方法包括控制湿度,及时喷药。
疫病:被称为辣椒的“头号减产杀手”,发病时间长,危害严重。发病条件为22℃左右的温度,大雨后天气转晴时易爆发。防治方法包括轮作、排水、及时喷药,使用甲霜灵锰锌等药剂。
病毒病:主要通过蚜虫、蓟马等传播,表现为叶片畸形、生长缓慢。防治方法包括控制传播媒介,及时喷药,使用宁南霉素等药剂。
炭疽病:中后期易发病,发病条件为高温高湿。叶片和果实上会出现病斑,防治方法包括改善通风条件,及时喷药,使用咪鲜胺等药剂。
脐腐病:非侵染性生理病害,主要由于高温干旱导致果实失水。防治方法包括合理灌溉,种植多层坐果品种,补充钙肥。
青枯病:细菌性病害,发病条件为土壤温度20℃以上,重茬地块易发病。防治方法包括轮作、排水、及时喷药,使用中生菌素等药剂。
细菌性叶斑病:叶片出现水渍状病斑,防治方法包括及时喷药,使用铜制剂等药剂。
蓟马:2025年呈爆发趋势,主要危害嫩叶,导致叶片畸形。防治方法包括及时喷药,控制虫口基数,使用吡虫啉等药剂。
甜菜夜蛾:幼果期、膨果期、转色期均可危害,防治方法包括药物轮换,延缓抗性,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
白粉虱:群居性害虫,繁殖能力强,防治方法包括一次性压低虫口基数,增加持效期,使用螺虫乙酯等药剂。
根据朝天椒不同生长时间点的靶标发生情况,可以制定以下全程方案:
育苗与移栽:做好苗床管理,及时移栽,确保幼苗健壮生长。
施肥与追肥:移栽前施足基肥,移栽后及时追肥提苗。
打顶与促分叉:6月上中旬打顶,促进分叉。
促花促果:7月上旬,使用叶面肥促进花果数量。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疫病、病毒病、蓟马等。
果皮变厚:8月上中旬,使用磷钾肥促进果皮变厚和籽粒增多。
转色与晾晒:8月中下旬开始转色,9月下旬砍倒晾晒。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炭疽病、白粉虱等。
朝天椒的种植管理复杂,但收益可观。种植户需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栽培模式,严格把控农事操作,做好病虫害防治。希望以上内容能为种植户提供参考,助力增产增收。
来源:“科学安全用药空中大讲堂”《朝天椒田间主要栽培管理及植保问题》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农艺经理盛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