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行业信息 >> 行业观察

乘势而上自立自强建设世界产业强国--中国化学工业百年带来重要启示
责任编辑:左彬彬 来源:中国化工报 日期:2022-01-13

乘势而上自立自强建设世界产业强国--中国化学工业百年带来重要启示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 张健秋

产业百年创造丰功伟绩

  2021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节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化学工业至此也走过百年沧桑历程。一个世纪以来,我们从离不了洋油、洋碱、洋火的一穷二白起步,发扬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创新钻研的进取精神、比学赶超的好学精神、开放共赢的合作精神,从蹒跚学步走向力争潮头,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领先,从单薄羸弱走向丰盛强健,开创了一个光明的图景。

  1921年,旧中国仅在延长油矿有零星的石油开采和土法炼油能力,纯碱、染料、氯酸钾等民用化学品工业也才刚刚起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和坚强领导下,到2020年,我国石油和化工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万亿元之巨,产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化学工业早在2010年就超越美国,雄居世界第一位。百年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从一穷二白起步,到建成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产业大国,绝大多数基础化学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均稳居世界首位,打造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石油和化工产业体系。我们用不到10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多年的现代工业化发展历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绝无仅有的伟大成就。

  依托雄厚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当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挺进,力争在新的百年尽快建设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强国,实现新的伟大跨越。乘势而上、砥砺奋进,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百年历程带来几点重要启示

  百年奋斗历程,辉煌值得铭记,经验值得总结,优良传统值得传承。总体来看,我们行业从百年奋斗中可以得到如下几点重要启示。

  第一,自立自强任何时候都是安身立命之本。

  近代中国工业技术起步晚,严重落后于现代化潮流和世界工业文明发展进程,我们有过奋起抗争,但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只能背靠社会主义阵营,寻求苏联老大哥的技术援助。“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众所周知苏联援建了中国156项重大工程,其中包括十多项石油和化工类项目,对于新中国尽快建立起自主的燃化工业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随着1959年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苏联停止援建、撤走专家,新中国不得不又回到独立自主建设工业体系的探索上来。在没有任何技术外援的背景下,燃料和化工等众多相关行业协力参与,新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极其困难的经济条件下,勒紧裤腰带搞成功了“两弹一星”、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工程,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上世纪70年代,美苏两强争霸继续发展。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迫于形势对中国打开了开放合作的大门,中国的国际经贸环境得到改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2年中国启动了“四三方案”。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

  直到如今,这批引进项目仍然是中国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行业引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全国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影响广泛而深远。

  但纵观百年历程,中国也就只有这两次集中的技术引进是比较成功的,用比较合适的代价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实现了国内技术的补缺和升级。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技术引进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根源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其时间窗口往往一瞬即逝。在大部分情况下,技术引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第二,自主创新任何时候都是争取主动、避免被动的杀手锏。

  自立自强体现在技术上就是自主创新,尤其是事关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历来只能靠自主创新获得,除此别无他途。

  在此举两个案例,凸显自主创新对中国化学工业保持独立性、自主性的关键作用。第一个是中国民族钾肥工业的发展。1958年后的十余年间,正值中苏交恶、新中国在技术上孤立无援的艰难时期,但中国人民要吃饱饭的刚性需求极其紧迫。为了独立自主生产出钾肥,新中国的提钾人在前期国内钾盐资源勘探摸底的基础上,奋力开展自主技术攻关和工艺摸索,终于在国内多地建立起试验性生产线,实现了中国民族钾肥工业零的突破和艰难起步。这一时期民族钾肥工业的探索发展,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原始、很粗糙,甚至于从干法水泥窑上去回收窑灰钾肥。但其探索可歌可泣、彪炳史册,彰显了新中国化学工业自主创新的精气神。

  第二个案例就是大家熟知的万华化学。万华化学作为一家已有4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发展的前期,MDI生产技术受到几大跨国巨头的严格控制,万华化学先后尝试了购买国外技术、以技术换市场等路径,但都走不通。屡次受挫让万华化学认识到,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掌握MDI的核心技术。自1993年起,万华化学毅然决然地走上MDI自主研发的道路,到上世纪末,通过自主创新终于掌握了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MDI核心技术--光气化学技术,从而打破国际垄断,使中国成为了继德、美、日之后,第四个掌握MDI制造技术的国家。

  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经验,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风云激荡,不论市场如何变幻莫测,唯有自主创新能让我们立于不被动、不危险的境地。一个行业没有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必然陷入无休止的无序竞争、内耗内斗之中。而一家企业一旦拥有了创新的基因和优良传统,将创新发展奉为最高遵旨,企业也就走向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满足甚至引领中国人民需求,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中国化学工业从一开端就确立了自己的初心,强业以兴邦,发展壮大实业以满足民生之急需。国内缺纯碱,我们就自主研发生产纯碱;国内缺燃油,我们就学着搞采油和炼油;国内缺粮食,我们就奋力发展化肥农药;国内缺布料,我们就抓紧搞化纤;国内缺飞机大炮和火箭卫星,我们就埋头搞尖端化学材料。只要国家有需求、人民有召唤,石油和化工行业从来都站得出来、顶得上去,体现了报效国家、为民效命的高度自觉。

  内需是一个产业发展最厚实的土壤,满足国内需求任何时候都是我们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当前,在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我们一定要立足本分、守正出奇,以我们创新领先的卓越成效引领时代,也藉此为我们产业自身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第四,安全环保任何时候都是竞争力而不是包袱累赘,对安全环保怎么看、怎么干,将带来截然不同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

  化工是一个高风险产业,需要一整套科学的、完备的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但历史上,因为地方政府比拼经济的需要,以及管理者对化工产业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的问题,我们长期对化工产业采取粗放式管理,一旦出了问题就踩急刹车,开展运动式、一刀切的问责和整治,陷入“一松一紧”的怪圈。

  有这样一个事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因为政策变化淘汰的化工企业,甚至多于因为市场自然淘汰的企业。最典型的是山东和江苏,这个我们有目共睹。通过风暴式整治淘汰安全环保不达标企业,究竟合不合理暂且不论,但对于我们产业融入国家生态文明总体进程、加快转型升级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越是在安全环保抓得紧的情况下,搞得好的企业越能彰显其独特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安全环保上,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打算,将其视为前置条件而不是被动取舍事项,紧盯国际先进水平,见贤思齐,力争早日对标和领标。一定要有朴素的同理心、因果律,要有换位思考思维。我们行业企业要相信,该来的总会来,在安全环保上你做得好或不好,相应的结果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第五,开放合作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思维和远见,将带来光明的前景。

  中国近代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开端,都基于开放合作的高度自觉。没有“师夷长技”的共识,就没有后来民族工业的萌芽与发展。工业革命起源于西方,在现代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上,我们必须谦虚地承认自己是学生,一定要以谦虚好学之态度、开放合作之精神,多看人长、常思己短,向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工业文明成果学习,加快提升自己。

  华为公司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标杆。近年来,华为受到了美国的封锁打压,形势很严峻。但任正非仍多次谆谆告诫华为人,也是在提醒国人,任何时候都不要陷入狭隘和封闭,要“坚定不移拥抱全世界最先进的文明”。这种开放的胸怀值得各行各业揣摩学习。

  当前,我们产业讲开放合作,从全球范围看就是要深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国内来看则体现在提倡行业互助、协同创新上。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空前,迫切呼唤产业自觉和行业协作,围绕一些行业共性的瓶颈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第六,为了避免明天的被动,必须做出今天的适度超前谋划部署。

  纵观百年历程,我们发现行业发展中很多的挫折和教训,究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我们目光短视和急功近利的通病。

  与我们国家在宏观层面历来十分注重中长期规划、而且能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相比,我们的行业和企业很少真正做出过长远谋划布局。经营发展的投机性、随机性很强,随行就市,随波逐流。这方面的教训极其深刻。“凡是中国人要买的东西都贵,凡是中国人要卖的东西都贱”,比如我们化工行业需要的原油、硫黄、己二腈、部分高端有机硅和电子化学品等原料,就已经被国外“收割”过多次;而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基础化学品已占据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却依然很难真正掌握定价权,亦没有左右市场的底气。

  上述种种恶性循环,与当前我们要走向世界、跃升为一个强大先进且文明规范的现代化强国的愿景格格不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期待加快建立起良好的产业生态,个体间既充分且良性的竞争,又讲求严格自律与协同合作,自觉以行业整体和国家利益为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待行业企业在目标愿景上、在战略规划上、在经营理念上、在技术创新上、在人才策略上、在安全环保上,真正自觉按照“百年企业”来超前谋划布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待业界瞄准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顺应全球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潮流,加快能源和战略性产业从技术到产能的战略储备,加强市场战略的纵深研究,拓展从资源供应、市场布局到劳动力保障等新全球化国家战略,为中国国内化工产业走向成熟完善的市场化以及中国由全球化工大国跨越为化工强国,做好扎实充分的奠基与准备。

  继往开来建设世界石化强国

  建设世界石化强国,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工人的新百年梦想,有着高度的行业共识与凝聚力。什么是石化强国,中国成为世界石化强国有怎样新的内涵,这是个很关键的命题。对此,中国化工报智库提出如下几点展望及预判,供业界参考。

  第一,中国有望在2024年前后成为全球石油和化工第一大国。

  在油价65美元/桶的基准情况下,综合多种因素分析,继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化工大国后,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总体规模也将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在规模和体量上实现全面超越,中国石化产业由大到强的跨越基础将更加牢固,但转升的形势也将更为紧迫。

  第二,中国石化产业带正在走向前台。

  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行实证,国内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日新月异,都推动石化化工产业带加快走向前台。这也成为中国化工园区化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当前,国内石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从企业上升到园区层次,化工园区的优胜劣汰将愈演愈烈。我国化工园区化深入发展最终可能呈现为产业带,即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产业集群。其中,尤其是环渤海石化产业带、长三角-杭州湾石化产业带、珠三角-北部湾石化产业带、能源化工“金三角”煤化工产业带这四大产业集群,将进一步强化升级为中国石化化工产业的中流砥柱。除此之外,中西部地区还将形成若干以特色资源为支持的特色化工产业集群,如云贵川鄂磷化工产业带、川渝天然气化工产业带、青藏盐湖化工产业带、河南和四川钛白粉产业带等等,这些特色产业带规模不一定很大,但一定会具有“专精特新”的鲜明特征。四大骨干产业带加若干特色产业带,将组成未来中国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场景。

  第三,国内石化产业分化将不断加剧,基础化工触顶定型和高端化工加快发展将成大势所趋。

  国内大宗石化产品产能过剩压力多年来挥之不去,预计到2025年大宗石化产品平均自给率将突破90%,近70%的化工产品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基本覆盖所有的基础化工产品。从需求端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换挡,基础内需进入低速增长或者平台期。另外,基础石化项目的门槛越来越高,如2000万吨/年炼化项目投资动辄一两千亿元以上。从政策导向来看,基础化工基本都是“两高一资”产业,在“双碳”背景下,基础化工新上项目的管控将越来越严,基础化工将主要面向满足国内需求、不鼓励出口赚汇,这也就加速了其产能触顶。凡此种种,我国基础化工产业的规模触顶、产业格局定型,可能不会太遥远。

  与之对应,呼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内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则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有望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主战场。

  第四,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石化企业将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国内高质量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

  在最新的世界化工50强中,中国已经有恒力石化、先正达、万华化学、荣盛石化等一批企业入围,将来数量只会更多。这些世界一流企业不仅规模领先,而且运营效率和绩效很高,科技、管理、人才、安全环保等各方面也很出色,真正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成为石化各行业发展的基本范式和行业标杆。

  第五,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降耗将持续升级,最终目标不是对标欧美,而是要实现超欧越美。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国家,也是目前碳减排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在国际上承受的减排压力将越来越大。因为排放总量大,要求我们的排放强度和用能效率必须有更严格的管控要求,也要有更为高远的目标。

  随着石化行业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行业绿色发展不断深化,以及基于基础化工规模触顶、高端化工加快发展,未来石化行业企业的利润率会持续提升,石化在中国同样会成为受人尊敬和喜爱的产业,技术含量高、收入水平高、工作环境好,职业荣誉感显著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会明显增强。“谈化色变”作为中国一个时期的特定产物,随着中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最终将消弭于无形。

  另外,信息化智能化在中国石化行业将加快普及应用,大幅提升行业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

  第六,行业科技创新将日新月异,体系创新和混沌创新将逐渐成为主流。

  近年来,能源和化工类创新项目在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中表现一直是非常亮眼的,凸显了行业科技创新的活跃性和重要性。在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2项石化类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尤其是近些年的高光时刻。

  将来的中美博弈和大国竞争,科技创新成为焦点和主战场,虽然不一定是双方石化产业直面的竞争,但石化产业却是竞争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未来的产业竞争,将更多地体现为体系竞争,而不是单纯某个环节的比拼。石化产业将与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诸多未来科技竞争关键领域深度融合,组成跨学科、无边界的产业体系及链条。将来的技术革命,一定是突破了边界的体系革命,未来的科技创新,也必然是体系联动的集成创新。没有了边界的体系创新即混沌创新,这将成为未来创新的重要形态。

  第七,中国石化产业的国际化会呈现新面貌,中国最终将形成与自己大国地位相称的石化产业格局。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对亚非拉地区的石化技术输出和石化产能合作,可能将大大超出我们现时的预期。从比较长远来看,将来的中国石化产业,一半产能在国内、一半产能在海外,就像目前的日本制造业一样,最大化地实现全球产业优化布局,是完全值得预期的。以油气产业为例,2020年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权益产量(即份额油气产量当量)已达到2亿吨,同期国内原油产量1.95亿吨、油气产量当量3.45亿吨。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