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 English
中国农药协会
loading...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中国农药工业网 >> 行业信息 >> 行业观察

关于碳中和,院士们怎么说
责任编辑:左彬彬 来源:中国化工报 日期:2021-09-27

 

  达成共识 形成技术的“四梁八柱”

  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依靠未来技术支撑。这类未来技术既对未来经济具有颠覆性影响,又是当前尚未实现的技术。

  科技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认为,从内涵上讲,碳中和的本质是去含碳矿产资源的使用。当经济社会发展和含碳矿产资源使用脱钩了,就意味着碳达峰;当经济社会发展彻底摆脱含碳矿产资源,就意味着碳中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曾高度依赖矿产资源,从两者曲线发展趋势看,经济总量与碳排放长期同步增长。

  他强调,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各类技术的共同作用,其中4类支撑技术和1类集成技术堪称“四梁八柱”。如零碳能源重构需要零碳电力、零碳非电能源技术,零碳流程再造需要原料/燃料与过程替代技术,非二氧化碳减排需要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削减技术,负碳体系构建则需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及碳汇技术。其中,零碳能源重构技术是当前国内外技术竞争的焦点。

  面临挑战 结构转型任重道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认为,目前我国零碳电力技术整体成熟度较高,但零非电能源整体技术成熟度偏低,超40%技术处于基础研发向中试阶段过渡期;在燃料/原料与过程替代方面,还需加强攻关。

  关于炼油及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说,炼油与化工实现碳中和主要路径是节能。我国炼油与化工通过节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成绩很大,但继续节能困难也越来越大。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耦合智能低碳能源系统、发展生物炼制和生物基化学品、积极发展氢能、开展碳中和捕集利用都是必须重视的技术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以碳中和与绿色发展为题进行了深度解读。他说,以一次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推进结构转型任重道远。工业领域中钢铁、建材和化工高耗能产业的占比分别为17%、8%和6%。这样看来,一直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的化工行业,其实只排在第三位。

  创新思路 技术创新是“破局之道”

  周守为院士就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与油气产业发展提出思考。他认为,节能技术、储能技术创新必须要有突破。煤炭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能源安全上起着兜底作用,其攻关方向是洁净化利用,不是简单的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而是通过“多元发展、多能互补”逐步过渡到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建议要将能源强度、碳强度列入考核指标,还要防止运动式减碳。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认为,技术创新是双碳战略目标达成的破局之道。生物质能作为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能源,每年可以提供约9亿吨标准煤的零碳燃料,对应20亿吨二氧化碳的减排潜力。未来生物基替代化石基产品将成为大势所趋,是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佳手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介绍了柴油车/机排放碳中和之路。他认为,碳中性/零碳燃料直接燃烧技术、重整制氢燃料电池技术是降碳减排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也介绍了四川大学资源碳中和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