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网 日期:2025-09-10
变局丨中国农药行业的下一个十年
一份影响未来十年农药行业市场格局的“新地图”已经铺开。这并非出自某个咨询机构的推演,而是源自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许世卫研究员在10月中旬即将举办的“第二十五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上的主旨报告《世界农业展望视角的农药需求变化》。其分析逻辑来自《中国农业十年展望报告》等,历来被誉为农业市场的“风向标”,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连续十二年的发布历史和深厚的政策背景,决定了它不仅是一份预测,更是一份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蓝图。
报告中描绘的作物种植结构、产量目标和消费趋势,很大可能在国家政策的强力驱动下成为现实。对于农药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决定性的信号:过去依赖广谱大品、渠道铺货和价格战的粗放式增长时代正在改变。未来的十年,将是结构性分化的十年,市场将不再是同质化的“大池塘”,而是分化为一个个快速增长的“新蓝海”和逐渐萎缩的“旧水域”。
旧的成功经验正在迅速失效。这份报告提出的问题直击每个农药企业的核心:你现有的产品组合、区域战略和研发管线,是否与十年后的中国农业版图相匹配?是时候对照这份“新地图”、重新审视你的战略罗盘了,因为游戏规则已经改变。
田间丨三大趋势重绘中国农业版图
复杂的作物数据背后,是三股重塑中国农业版图的强大力量。理解这三大趋势,是把握未来农药市场脉搏的关键。
趋势一:
谷物“堡垒”——从“保量”到“提质增效”的防守战
未来十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的核心任务是“稳产提质”。据预测,到203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7.90亿亩左右,但总产量将达到7.53亿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带来的单产提升(预计十年内提高7.8%)。
具体来看:
稻谷和小麦:作为口粮,受饮食结构多元化影响,消费量将缓慢下降。播种面积将稳中略降,产量增长主要靠单产提升来弥补。
玉米:播种面积同样略有减少,但高产抗逆新品种的推广将使单产大幅提升至490公斤/亩,总产量稳步增长至3.2015亿吨。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三大主粮的农药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升级市场”。种植面积的天花板已现,意味着总用药面积不会再有大幅增长。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答案是价值提升。当国家战略要求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时,农民对植保投入的认知也会随之改变。过去,他们可能只关心成本;未来,他们会更关心投入产出比。保护一亩高产田的价值远高于一亩低产田,因此,农民将更愿意为能够切实保障产量、提升品质的高效杀菌剂(如防治小麦赤霉病)、选择性更强的除草剂以及绿色环保的植保方案支付溢价。农药企业的销售逻辑必须从“卖产品、拼价格”转向“卖方案、拼价值”。
趋势二:
大豆“攻势”——政策驱动下的市场最大变量与增长引擎
如果说谷物市场是“防守战”,那么大豆市场无疑是未来十年最清晰的“进攻战”。为降低对外依存度,国家大力实施大豆扩种增产政策。展望报告给出了惊人的预测:到2034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将从目前的约1.5亿亩增至1.866亿亩,总产量将从约2000万吨飙升至3452万吨,增幅接近70%。
这3600多万亩的新增面积,是未来十年中国农药市场最确定、最可观的增长引擎。这不仅意味着对大豆田除草剂(特别是苗后除草剂)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将催生出一个潜力巨大的次生市场。当大豆种植从传统优势区扩展到新的区域(如东北部分玉米区轮作),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也会改变。大豆根腐病、锈病、菌核病等病害,以及各类虫害的防治需求将在这些新扩种区从无到有,快速增长。这是一个相对蓝海的市场,目前针对大豆的专业杀菌剂、杀虫剂产品线远不如水稻、玉米丰富。谁能提前布局产品登记、开展技术储备和市场教育,谁就能在这波最大的增长浪潮中占据先机。
趋势三:
品质“革命”——经济作物驱动高端、绿色植保方案
未来农业的另一个核心驱动力来自消费端。报告指出,蔬菜消费增速(年均+0.3%)将超过产量增速(年均+0.2%),反映出居民对健康、高品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棉花生产也日益聚焦于提升纤维质量,以替代高端进口棉。
这场“品质革命”将直接重塑经济作物领域的植保需求。终端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关注,通过供应链层层传导至田间地头。大型商超、出口企业对农药残留(MRL)的严苛标准,正在成为比病虫害本身更让种植者头疼的问题。因此,种植者的用药决策,已不再是单纯的“杀虫杀菌”,而是如何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不影响产品的商品价值和市场准入。作物植株健康需要的根系健康、免疫诱抗和植物生长调节等,将成为作物解决方案的重要构成之一。
这为生物农药和绿色高质量农药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生物源农药年均增速已超过15%,在果蔬茶等作物上替代化学农药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未来,无法提供低残留、短安全间隔期、环境友好型解决方案的农药企业,将被逐渐挤出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市场。竞争的维度已从有效成分的价格,转向包含残留管理、应用技术和品牌信誉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