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网 日期:2025-09-18
(书接上文)【农药行业“新地图”】未来十年,你的市场将萎缩还是爆发?(上)
★态势丨未来十年农药市场的四大“地壳运动”
农业版图的变迁,将引发农药市场四个层面的“地壳运动”,深刻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生存法则。
中国主要农作物与农药需求十年展望(2025-2034)
转移一:
产品结构大洗牌——除草剂称王,杀菌剂崛起,生物农药破局
未来十年,农药三大品类的市场地位将发生深刻变化:
除草剂:将继续稳坐头把交椅,并由大豆扩种这台超级引擎驱动,迎来新一轮增长。特别是在东北等玉米-大豆轮作区,市场将从以莠去津、乙草胺等玉米田除草剂为主,转向对大豆安全的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类产品。同时,抗性杂草问题将持续推动新作用机理除草剂的开发和应用。
杀菌剂:将成为价值增长的“明星品类”。报告预测其需求“稳中有升”。这一增长的双重动力来自:一是主粮作物高产栽培下的病害防控需求(如小麦赤霉病),二是经济作物“品质革命”下对根腐、霜霉、白粉、炭疽等病害的精细化防治需求。以SDHI类为代表的高效、低残留新型杀菌剂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大。
杀虫剂:市场格局最为复杂,呈现结构性分化。水稻面积减少可能压缩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传统大靶标市场。转基因抗虫玉米的推广也可能减少化学杀虫剂用量。然而,草地贪夜蛾等外来入侵害虫的长期威胁,以及棉田次要害虫(蚜虫、飞虱)的抬头,又催生了对高效、低毒、精准靶向的新型杀虫剂的需求。市场正在从“大吨位”向“高精尖”转变。
生物农药:将实现从“补充”到“主流”的跨越。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生物农药将不再是小众选择,而是进入果蔬等高价值作物植保方案的核心,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移二:
总量天花板已现——“减量增效”下的价值游戏
据预测,未来我国农药使用量将呈现“高位稳定、稳中有降”的态势,年降幅约1%。这延续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政策方向,并提出了到2025年农药利用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的更高目标。
“总量天花板”的出现,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从销售“吨位”转向销售“效果”。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不再是谁卖出了更多的原药,而是谁能用更少的有效成分,帮助农民保护更多的产量、提升更高的品质。这背后是一场技术革命:更高效的分子、更先进的制剂(如助剂、缓控释技术)和更精准的施用方式(如植保无人机、智能装备)。这也预示着产业边界的模糊化,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可能不再是单纯的农药制造商,而是能够整合化学品、施用设备和数字农业平台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转移三:
市场重心再定位——东北、黄淮海成主战场,南方、新疆需求分化
作物布局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农药市场地理重心的转移:
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作为玉米、小麦和未来大豆扩增的核心区域,这里将成为未来十年农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主战场”。企业必须在这里部署最强的技术服务和渠道网络。
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减,可能导致部分区域传统农药消费总量的下降。但危中有机,这些地区转向蔬菜、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将催生出对特种农药和生物农药的高价值、小而美的“口袋市场”1。
西北和新疆:作为棉花优势产区,其市场地位依然稳固。大规模机采棉对脱叶剂的刚性需求,以及对高品质棉花的追求,将维持该区域稳定的农药投入强度。
这一地理格局的变迁,要求农药企业立即对自身的销售网络、渠道伙伴和技术团队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固守过去的优势区域,很可能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被边缘化。
转移四:
行业生存法则——“内卷”加剧与“出海”求生
十年来我国农药产业演进,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我国农药产能总体过剩,近年产能利用率仅在30%~60%之间,而国内需求总量又趋于稳定。供过于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这意味着在国内市场,针对大宗通用型产品的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即“内卷”)将愈发残酷。
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存法则将出现明显分化。一方面,少数具备强大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聚焦国内市场,通过提供高附加值、差异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减量增效”的价值游戏中胜出。另一方面,对于大量以原药和通用制剂生产为主的企业而言,“走出去”将不再是选项,而是必由之路。报告指出,我国农药产量约65%用于出口,非洲、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对高效农药仍有巨大需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全球增长空间来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将是这些企业在未来十年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
致胜丨“大演进”时代下的药企突围之道
★
未来十年的中国农业“新地图”已经清晰。对于农药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机遇。成功的企业将不再是规模最大的,而是战略最清晰、行动最敏捷、与趋势最契合的。以下四条制胜之道,值得每个从业者深思:
1、拥抱专业化:告别“一品打天下”的幻想。围绕大豆、高品质果蔬等核心增长领域,打造“作物+问题”的深度解决方案,建立专业壁垒。
2、创新超越分子:胜利不仅取决于新的有效成分。在制剂技术、精准施药和植保服务模式上的创新,将成为创造价值的关键。未来的商业模式是销售“结果保障”,而非“产品本身”。
3、精通“双循环”:构建平衡的战略。在国内市场,以技术创新和服务竞争价值;在国际市场,以成本优势和灵活策略竞争份额。过度依赖任何单一市场都将面临巨大风险。
4、要么绿色,要么出局:可持续发展已从宣传口号变为市场准入门槛。生物农药和绿色植保方案正成为进入高利润市场的“通行证”。缺乏可靠绿色产品组合的企业,将被锁定在低端价值链。
变革的浪潮已经涌来,未来十年的行业座次正在重排。对于有准备的农药行业同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